收缩

黄埔军瀚特训夏令营压垮孩子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2020-06-13 相关资讯

父母期望您的孩子在哪一方面更好呢


有人可能会回答,期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有人可能会回答,期待孩子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健康;有人可能会回答,期待孩子的处事能力越来越拔尖……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会有所不同的期待:小学孩子还很听话时,我们期待孩子的成绩更进一步;中学孩子开始叛逆时,我们期待孩子早点明白我们的苦心走上正轨;工作孩子开始独立时,我们期待孩子可以早点成家立业……黄埔夏令营


这么说来,我们似乎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期待中,不断推动着孩子前进的步伐。但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对待孩子期待的背后是什么?


有人回答说,我们的每一次期待是希望孩子未来过得更好;有人回答说,我们的每一次期待是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有人回答说,我们的每一次期待是让孩子早点懂得飞翔……黄埔夏令营


无论是什么,我看到的是:父母期待背后对于孩子满满的爱。


所以有些父母会在孩子没有考到好成绩时而手执教鞭;所有有些父母会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怒发冲冠;所以有些父母会在孩子不努力的时候唉声叹息……


因为他们爱孩子,因为他们对孩子有着期望,因为他们对孩子未来充满了期许和担心。但是以爱之名的期望,是不是就能无止境的苛求孩子呢?



案例1爸妈对自己期望过高是种什么体验?


高中有一段时间自己很迷茫,感觉文化课成绩根本考不上爸妈想要考的大学,通过同学我知道美术也能考大学,我有那个底子也有那个兴趣。


于是我和父母商量可不可以送我去培训,让我用美术去争取一下,爸妈却回绝了我,说:“一个画画的专业以后能有多大发展,要你稳稳当当去考个好学校,以后找份稳定的工作,才有面子。我们这么多年不敢添一件衣服,陪你在学校附近租房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你好好读书考个好的大学。可是你现在呢?成绩不怎么样就算了,还不知道努力……”


我们爱孩子所以对他有所期望,但当这个期望变成了要求,变成了父母的控制,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期望是不是一把裹着爱的毒箭呢?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所期望是有理论依据的——“期待效应”也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


但是大部分父母忽视了当我们的期望让孩子感受到深深的压力时,而我们又以爱的名义催促孩子努力,裹挟着孩子的发展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所获得的成就感是极低的,这本就和“期待效应”中肯定孩子的长处给予孩子自信的观念相违背,所以不是一味的期待就能让孩子朝着我们的设想发展,过高的期待只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经我在教孩子推铅球的时候是有个考核标准的,如果在孩子学完动作之后我就把这个标准变成横线画在地上,很多孩子尝试了几次之后可能就放弃了,因为根本达不到。但是我会很不满意,因为孩子离我的标准还差很多。


后来,我并不告诉孩子们标准是多少,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在他们所能达到远度再远一点点,告诉他们只需要动作再连贯些或速度再快些或角度再合理些就能超过这条线。等他们能稳定超越这条线后,我就根据孩子实际能力再重新调整线的位置。


我们的期望,就像地上画给孩子们的线一样,如果一下把线画的太远,孩子看到自己和线的差距也就不愿意再努力了,反而是每一次遵循努力就能碰到的原则,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也获得自我的进步。


作为家长的我们真的要很好的去管理我们的期望,当我们的期望是对于孩子来说是合适的时候,孩子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而获得成就感,我们能看到孩子的进步而获得欣慰感,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更有可能走向和谐。